作为一个好的教师,我们就必须要有教案 ,而教案的编制对我们科学合理的利用课时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是飞呼的编辑“小飞棍”为各位读者细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内容可以点击首页获取哦,如您觉得文章不错还可以按住快捷键Ctrl+D收藏本网站,欢迎转发分享、复制、下载!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巩固部首查字法,提高查字典的能力。
2、进行词语搭配的练习。
3、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4、学习使用冒号、引号,继续练习使用句号、问号、叹号和逗号。
5、进行口语交际。
6、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2、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教学难点:
1、正确使用“果然”写句。
2、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课时:4课时。(含习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部首查字法,提高查字典的能力。
2、进行词语搭配的练习。
3、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4、学习使用冒号、引号,继续练习使用句号、问号、叹号和逗号。
教学重点:
1、体会“果然”的意思,并会运用。
2、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教学难点:
1、正确使用“果然”写句。
2、正确使用冒号、引号。
教学过程:
一、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1、指名读题,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理解题意)
2、确定每个字的部首,用部首查字法独立查字典,并填写答案。注意所填页码是字典正文页码。(确定不收,然后独立查字,写答案。)
3、订正答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练习。
二、搭配词语的练习。
1、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填写,把问题提出来集体讨论解决。
3、指名说答案,大家评议。
4、集体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
三、把句子补充完整:
1、指名读题,弄懂题意。
2、分析例子,体会“果然”的意思和作用。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想的一致。)
3、试着口头补充句子。大家互相订正补充。
4、在书上写答案。
答案:气象台预报今天早晨有大雨,果然早晨下起了大雨。
小莺下决心要夺得女子400米冠军,果然她夺得了女子400米冠军。
四、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1、复习冒号、引号。
出示p16第4题的句子,请学生读一读,结合句子说说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在提示语后面加上冒号,给人物语言加上引号。)
2、自己读读句子,试着加上标点,注意正确使用问号和叹号。然后,再读一读。
3、集体订正。
(1)吴晓燕好奇地问:“叔叔,秋天也能植树吗?”
(2)李岩问赵亮:“你长大了最想做什么?”赵亮想了想,说:“我最想当宇航员。驾驶着飞船,在宇宙中飞来飞去,多有意思啊!”
4、要求大家学习了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在写句子时要正确使用。介绍《语文读本》中《淘气的标点符号》。
五、作业:用“果然”练习写一句话。(困)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或含义,提高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心,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希望。
教学重点:介绍自己名字的来历或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
教学准备:每个同学提前向家长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或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的名字,有的寄托了父母的殷切希望,有的倾注了父母无限的祝福。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几个名字,大家猜猜有什么含义?(出示几个同学的名字)
二、进行口语交际:
1、猜出示名字的来历。(每个同学自己纠正、补充)(困)
2、同学之间互相猜猜名字的来历,自己做说明或介绍。
三、进入交际高潮:
1、猜猜老师名字的来历。(老师做介绍)
2、介绍自己家长名字的来历。
3、介绍自己名人名字的来历。
四、课堂:表扬同学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点希望:与人交际中要尊重对方,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注意在交际中准确使用礼貌用语。
五、作业:把你好朋友名字的来历讲给家长听。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2篇
教学重点:
询问对方的姓名及回答的用语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的学习,以及另一种表达道别的表达法:See you.
教学难点: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中name的发音和欢迎用语Welcome!的发音。
教具准备:
教师应准备自己的名字卡及本课主要人物的头饰;
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面具,并制作一个写有本人姓名的头饰。
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唱"Hello"歌
2、师生互相问候Hello! /Hi!
3.、学生将胸卡戴在胸前,分别起立做自我介绍。如:
a、 Hello, Im Mary.
b.、Hi! Im Peter.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老师指着自己的英文名卡说Hello! Im Miss Zhang.然后用My names….反复说三到四遍自己的名字,速度由慢到正常。接着教师对一名学生发问Whats your name?(用清晰、缓慢的语调问两遍)边问边指他/她的名卡,并可以用夸张的口型提示他/她回答My names….教师对第一个应答学生应重点表扬,并发给奖章,以次鼓励学生认真听别人的问答,努力模仿教师说的新句型。
用类似的方法在教室里与学生进行问答练习,注意引导学生用My names….回答问题。
2、跟读、模仿Whats your name?注意学生对name一词中a的发音。
3、教道别语See you.,告诉学生其中意思是"再见"或"一会见"。教师同时可介绍一下英语中有许多单词是一词多意,在不同情景中表示的意义不同。Welcome还有不必表示感谢的意思,当对方说Thank you.谢谢的时候,通常可以回答You are welcome.表示"不用谢"或"不客气"。学生在此简单了解一下即可,教师可在今后多说多用,起到引导、表率的作用
4、听录音,放投影或通过录像、VCD来展示B部分Lets talk的内容。
趣味操练(Practice)
1、Pair work:可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书上Lets talk的对话。
2、Lets play中的游戏,可请几个学生站在门外做迎宾先生或小姐,再请几个同学做嘉宾。每位迎宾者用Hello! Whats your name?进行发问后,嘉宾须用My names….答出自己的名字,方可入内。教室里的其他同学鼓掌并用Welcome!向他(她)表示欢迎。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区分发音的正、误,培养学生练习听力的能力,养成会听的习惯。在纠正发音时要适度,切不可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3、四人或六人为一个小组,先将学生自制的名卡头饰收集在一起,再由每组的"小老师"通过问Whats your name?其他同学回答My names…的方式练习,答对的同学拿回自己的头饰戴在头上。
课堂评价 (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4部分练习。具体教学步骤参考如下:
1、教师引导学生猜猜图中人物所说的话。
2、教师讲解题目的意思并指导学生做练习的方法。
3、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4、再次播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互相核对答案,在通过给花朵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备用
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边,用手蒙住眼睛。教师用手势指定一男一女两位学生,并告诉他们用(打招呼、自我介绍、询问对方姓名及回答)的句型对话,然后由被蒙住眼睛的学生直接说出说话双方人姓名,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扩展到His/Her names …的句型。
板书设计
Unit 1 Hello!
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用学生或本册教材主人公的人名卡表示姓名)
教后反思:
本课只有四句话,但教学效果比预想的差,尤其是what’s your name?这句的发音,还要更强调m,得让学生认真听,看口形。本课可以让学生带头是表演,但头饰的名字不应多,以免造成负担,可选Mike Chengjie两个名字好念的。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摇啊摇》,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生活的回忆与热爱。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过程与方法——通过节奏游戏、肢体律动和方言改编,使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能够感受到6/8拍的强弱感,认识反复记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认识反复记号。
难点:感受三拍子及六拍子音乐韵律。
教法:听唱法、练习法、启发引导式、合作式
教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打出课件,播放歌曲《摇啊摇》。学生伴着音乐进课堂,准备上课!
一、导入:谈话
师:欢迎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40分,我们今天的音乐旅程是——学唱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摇啊摇》。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唱这首不一样的《摇啊摇》。
设计意图:直入主题,让学生直接感受歌曲的韵律。
二、第一乐句——节拍练习。
(一)1、(出示幻灯片2)师:同学们请看这里,这是《摇啊摇》的一部分歌词,歌词的下面是我给写的节拍,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和我一起拍一下呢?
生:好?
师:我先给大家师范一下。好吗?
生:好?
师:首先呢,请同学们先围坐成一个圆圈。然后伸出你们的左手,固定住别动?
师:左的地方,拍自己的左手;右的地方,拍你右边朋友的手。1、2、3,左右右,1、2、3,左右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好吧?
生:好?(跟着老师一起拍)
2、师:同学们拍的太棒了,下面我们一起拍着节拍,试着读一下歌词?
3、师:你们太厉害了,那接下来你们打拍子,老师给你们唱一下好吗? 生:好?
(二)1、(出示幻灯片3)师:同学们,你们看这里,和刚才我们打的节拍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拍手的方向变了?
师:恩,很对!那么老师来给你们演示一下新的节拍怎么打。你们也可以跟着老师一起来?
2、师:拍,拍自己的左手;左,拍左边朋友的手;右,拍右边朋友的手。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下,放慢速度!
生:一起跟着嗨起来
师:你们太有才了,这都难不倒你们。那好吧,现在我们和刚才一样,
拍着拍子,一起读一遍歌词。
生:好?
3、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打的1、2、3其实是3拍子的特点。3拍子的歌曲第一拍是强拍,就是是我们拍第一下的时候要略微重一点,打出来的感觉是--强弱弱。
但是这首《摇啊摇》是6拍子的歌曲,也就是说,每一小节里面要打2个3拍子,也就是2个1、2、3。但是第2个123的第一拍,要比前面的轻一点,打出来的感觉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师:同学们请看这里,每一个“拍”的地方,都要比其他地方强,但是每一小节第一个放大的“拍”,都是比后面的要重一些的。老师给你们示范一下!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4、师:你们个个都很牛啊,这么快就会了。下面我们一起打拍子,跟着老师唱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好,那就给我个位子吧?
设计意图:通过节拍联系,让学生感受3拍子、6拍子的感觉,同时本环节后,歌曲前部分学生都能会唱了。
三、第二乐句——反复记号。
师:你们太棒了吧,唱的那么好啊!那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摇啊摇》完整的歌曲。(出示幻灯片4)
师:同学们在听的同时,看着谱子,你听完后能发现什么吗?(如果没有发现反复的,就再听一遍,同时引导)。
师:很好,最后一行,也就是这首歌的第二乐句,唱了2遍。那为什么只有这个地方唱2遍,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们!(出示幻灯片5)这个符号叫做“反复记号”,在该记号内的部分反复演唱或演奏一次。就比如这首《摇啊摇》的第二部分,就是在这个叫“反复记号”里的,所以我们再唱这里的时候,要反复一遍,也就是唱2遍。(弹唱示范)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唱2遍了吧?
生:知道了。
师:那我们唱一遍这个地方试一试?
生:好(钢琴伴奏)
师:太棒了,反复记号就是这个意思!那我们跟着伴奏,把整首歌完整唱一遍好吗?
生:好。(出示幻灯片6)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记号的认识,同时也完成把第二乐句学唱。
四、拓展。
1、师:既然同学们都唱的那么好了,那我们要不要增加点难度呢?
生:好/啊?
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克服接下来的困难?
生:有。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在困难面前是最棒的!请看?(出示幻灯片7) 老师在原有的歌词下面,又添加了一行歌词,你们自己能不能把他唱下来? 生:?
师:我们先一起读一遍歌词?
2、师:老师现在给你们弹琴,我们一起唱一遍试试,有没有信息唱下来? 生:有?(弹唱)
师:你们确实在困难面前是最棒的,因为这是一首上海童谣,你们刚刚唱的就是用的上海话!因为老师填的这些歌词,都是上面这写歌词用上海话的发音,老师用同音字给标出来的。也就是说,上海人用上海话唱《摇啊摇》,就是刚才你们唱的那样的发音!现在我们一起来用普通话和上海方言分别唱一遍好不好?
师:现在请同学们全体起立,手拉着手,让我们跟随者音乐一起唱、一起摇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体会上海方言唱上海童谣的感觉,同时也是对本节课所学唱的《摇啊摇》的一个巩固。
五、结束。
在音乐结尾声中,结束本节课?
师:同学们,今天开不开心?随着这时候音乐,我们这节课的旅程也就到此结束了!希望你们能每天都这么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再见吧?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能听懂对话,会用英语说家庭成员的名称。
2、在活动中巩固新单词,培养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Who’s he/she?问别人,能用He/She’s my回答,介绍家庭成员
二、课前准备
Step 1 Warming up
1、师生问候
Hello, boys and girls! Nice to meet you! Hello, Miss ! Nice to meet you!
2、唱已学过的英文歌
3、复习上节课的句型,教师创设情境。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1、活动一:
1)出示自己的家庭成员照片,指着照片中的自己,学习单词me,带读单词,并让学生理解其意。
2)听录音课文B、C部分,学生自由跟读。
3)帮助学生看懂家庭分支图。
活动二: 分组游戏:
将各组每位同学带的照片集合到组长手中,然后组长任意抽一张,提问:Who’s he/she?组员抢答:He/She is my
学生明确游戏规则后,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Step 3 Consolidation
1、创设情境,自由会话。
2、评价、练习、家庭作业。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5篇
准备导入:
1.教师在走进教室时热情地向同学们打招呼说:Hell或Hi.与近处的同学握手,向远处的同学挥手。表扬那些用英语向师打招呼的同学说:Ver gd!Well dne!或Clever b/girl!
2.用英语告诉学生本人名字,说:I’ Mr Gu.并将名字写在黑板上。
活动1:听音指图
1.打开并举起书,让学生看到练习。指着各幅图用中文问学生图中的情景(校园中Sa,Daing,A和Lingling在介绍他们自己;在离开学校时,他们互相道别)。问他们认为图片上的孩子来自哪里?他们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每幅图上的孩子在说什么?
2.放录音或读对话。学生看书听录音。放录音时教师要举起书指着图上说相应话语的人物。再放录音,要求学生们指着相应的说话的人物。
活动2:听音说话
1. 读出前两幅图的对话,要求学生跟读。
2. 向学生解释老师将以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身份来介绍自己。每次老师说:Hell,I’(人物的姓名),他们要回答:Hell,(同一人物的姓名)。
举例:
老师: Hell,I’ Lingling.
学生: Hell, Lingling.
3.用Sa和A做更多的例子。每个名字练习多次。
4.告诉学生老师要点名让一些学生做自我介绍。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句型结构。
老师:指向一个学生
学生: Hell,I’ Mr Gu。
全班: Hell,Mr Gu。
5.向学生说明Hi和Hell是一样的。重复这一活动,用Hi代替Hell,读出剩下的对话,每句都要停顿,让学生跟读。向学生说明Gdbe和Be-be是一样的。
活动3:向同学问候及道别
1.让学生们看书。告诉他们老师是A,他们是B。老师将会说:“Hell,class.”他们必须说:“Hi,Mr Gu”。用Gdbe做同样的练习。和学生单独做练习。
举例:
老师: Hi, Sa。
学生: Hell, Mr Gu。
老师: Bebe, i。
学生:Gdbe,Mr Gu。
2.要求学生向身边的人说“Hell”和“Gdbe”。让他们参照书中的例子。一个学生做A另一个做B。当他门说“Hell”时,必须握手,当他们说“Gdbe”时,必须互相挥手。和学生做一些例子。要求他们介绍自己,至少向班上四个同学说“Gd-be·”
补充活动1:
1.把四个生词写在黑板上: Hell,Hi,Gdbe,Be-be。
2.读出这些词,要求学生跟读。
3.要求学生从中选出一个单词,记住它。
4.点名,让他们说出选的词。其他学生要说出相同意思的另一个词。
举例:
S1: Hi。
全班: Hell。
补充活动2:
1.在纸上分别写出Hell,Hi,Gdbe, Be-be.
2.将这些纸片放在教室的不同地方。告诉学生老师要读出单词,学生要指着并大声读出相应的单词。
举例:
老师:Hi。
学生:(指着写有“Hi”的纸片)Hi.
3.告诉学生老师读出单词,他们要说出相同意思的另一个词。
举例:
老师: Hi。
学生: Hell。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6篇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7篇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 )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 )厘米
43毫米+17毫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60米=( )厘米
22分米+8分米=( )分米=( )米
30厘米=( )毫米
90毫米=( )厘米
45分米-36分米=( )分米=( )厘米
86厘米-46厘米=( )厘米=( )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7千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导学阶段: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 出示P7第一幅图
说明: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仔细观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做一做"
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1-2题
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又叫1公里
1千米=1000米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 )米
1000米=( )千米
4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6厘米=( )毫米
500毫米=( )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 )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 5000米=( )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 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1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 吨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 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 )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三维目标:
1.加深对吨的认识。
2.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重量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00千克=( )吨
1吨=( )千克
4000克=( )千克
5000克=( )吨
8吨=( )千克
6千克=( )克
二、练习:
练习三的第1-4题。
1、第1题连线。说说为什么。
2、第2题 补充
4吨=( )千克
20xx千克=( )吨
1吨-30千克=( )千克
8000千克-7000千克=( )吨
独立做,并说出推理过程。
3、4米 Ο 1500毫米
3吨 О 4050千克
提示:
单位不同的两个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怎么办?
4、第3题
教师解释"载重2吨"是什么意思。说说题意,小组讨论,口答。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1吨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是几吨?
四、第4题
回家与爸爸妈妈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1000千克=`1吨 1吨=1000千克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8篇
教学目标:
1、《捉迷藏》、《我们多么幸福》、《摇啊摇》、《小酒窝》等作品,有如四夫幅精致多彩的画面,它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从音乐声中感受并体验这种人间的真挚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聆听《捉迷藏》时,边听边看图形谱,从中初步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进一步熟悉歌曲,通畅地唱好《摇啊摇》《小酒窝》曲调。有感情的背唱这两首歌曲,并进行即兴表演。
4、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
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欣赏。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
2、休止符、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选用《苏珊娜》)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谁呀?(小兔子出场)
生:兔子!兔: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小兔!
师:小兔子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钢琴曲,名字叫《捉迷藏》。
兔:
小朋友们,这首钢琴曲是小兔子特别爱听得一首,音乐中有一段乐曲像我跑步一样轻快好听,你们能自己听一听,找一找吗?(这时候小乌龟,鸭子也纷纷出现了)
乌龟:还有我,还有我呢,音乐里面也有像我的爬行速度一样慢的音乐,你们也找找看呀!
鸭子:我走路一摇一晃,既不像小兔子跑得那样快,也不像乌龟爬得那样慢,我的速度说不好,反正你们帮我找一找,我还没有找到呢!
三、新授
1、聆听钢琴曲《捉迷藏》,请同学们根据三个小动物的话,来分乐段!听完,做简单分析,画书。
2、小游戏。聆听音乐学三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给学生走路空间)
3、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三个同学分角色扮演!
4、小兔子讲故事。让小兔子讲述她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创编一个小故事)
兔: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小兔子朗诵一遍歌词)生: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没有感情!)
兔:“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小。”
生: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的声音一定按照小兔子的要求,声音轻而弱。
兔:“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
生:第二次的要求同学们还能更好做到。
兔: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
生: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
5、学习歌曲,聆听几边。
6、学生小声跟唱。
7、音乐小知识——反复记号‖∶∶‖
四、创编活动——进行简单表演
小兔子:哎!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他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身体还有小尾巴!可惜可惜啊,再也看不到了!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小兔子刚才的一番话模仿了。)同学们当然说没问题!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五、课堂小结
从音乐的体验中联想你的'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向大家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