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单人生读书笔记 第1篇
睡到别人随时可以理直气壮地敲响你家门的时候才起,简直太可怕了。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布里特-玛丽的人生信条之一。
成年可以后在公众场所大笑有心理负担?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必须毫无差错?不能让别人知道我早上睡到了十点钟?不存在的,布里特·玛丽用一本书的人生讲述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有些时候,继续生活下去还是比较容易的,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只要你明白自己究竟在哪里,根本不用知道自己是谁。
她坐在黑暗中的木凳上,凝视着海报上那个让她一见钟情的红点,那正是她热爱地图的原因。因为年代久远,红点已经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已经发白,但它还在那里,嵌在地图左下角和中心点之间,旁边写着“你在这里”。
是的,“你在这里”。
从最初,母亲一直很失望,活下来的是布里特·玛丽,而不是比她更优秀的姐姐。接下来,肯特总是说她没有幽默感没有想象力,连有香水味的衬衫也不愿自己丢进洗衣机,即使她所有的生活都以肯特为主。后来,在博格,她当了孩子们的足球教练,哪怕她不怎么懂足球,但她是被需要的。在博格,她第一次有了想讲笑话的冲动,在博格,她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在博格,她第一次喜欢上了足球,在博格,每个人都会记住,她曾经来过这里。
按清单做事情的布里特·玛丽,发动了汽车,带着充足的汽油,驶向巴黎――她一直想去却从未去过的地方,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布里特-玛丽不知道太阳是什么时候冲破天空永恒的灰色阴霾升上地平线的,但它好像已经开始憧憬下一个季节的到来。
人生是一种冒险,冒险就应该是冒险的样子,不是吗
关于清单人生读书笔记 第2篇
一个六十三岁的女人,做了几十年的家庭主妇,因为丈夫出轨,她要开始接触这个社会,过新的生活。
这个过程当然没有那么顺利,她发现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和她格格不入。她发现她自己的那一套规则并不是没一个人都会遵守,这让一个之前一直过着程式化生活的布里特-玛丽非常郁闷。
她生活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她有一个比她优秀的姐姐。她本来可以像是空气一样在家里按部就班地生活,但这一切都被她姐姐的死而打乱了。
她的父母开始吵架,她在家里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她也变得更自卑了。
越是自卑的人就越是喜欢过安逸的生活,因为自卑,所以不敢接受生活中的变动,担心每一次变动都带来的都会是麻烦。
布里特-玛丽很可怜。她极度依赖丈夫,长时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人,让她变成了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
她因为害怕在睡梦中死去,怕自己死了还没有人发现而不敢睡觉,怕自己不体面、不文明,因为怕死,不愿意去旅游,只看着地图畅想着巴黎的美好。
她严格按照自己的清单做事,一板一眼,俨然是一副有强迫症的样子,就这样死板地过了半辈子。直到丈夫出轨,她和丈夫离婚,这一切才变了样。
可是这样一个固执、自卑、在意别人看法又坚持自我的人去到了博格之后,一切就开始改变了。
她渐渐融入那里,渐渐和那些跟她完全不一样的人打成一片,和那些她本来看不惯的人成为了朋友。
她甚至想去接受一段新的感情,可是却被她前夫打乱了。
她的前夫和情人分手,重新找到了她。
可惜,她的前夫虽然回来找她,虽然她的前夫也在慢慢改变,但她前夫对布里特-玛丽的需要不像是因为多爱,更像是因为依赖,因为习惯。
六十多岁的年纪,想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确实不容易,也难怪在她丈夫回头的时候,她也有回去的打算。
不过还好,博格这个地方改变了她,这里的人改变了她,她终于还是愿意不去依附别人为自己而活。
以前她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是来自于肯特,现在她终于能自己去看这个世界了。
一开始对玛丽这个人挺没有好感的,她固执且没有自我,张口闭口都是肯特,越看越生气。随着故事的发展,她也渐渐变得可爱了起来,越来越像是个“玛丽小天使”了。
可惜玛丽和肯特离婚的太晚了,他们如果早点离婚,玛丽就能早点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了。毕竟她现在六十三岁,如果在三十岁的时候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没有被所谓的“家庭主妇生活”荼毒这么久,她也不会这么神经质。
不能接受玛丽觉得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职业的说法。
家庭主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职业。
为家庭付出、照顾家庭,这也没什么不对,但这绝对是两个人的事,不该是某一方的全部责任。
玛丽做家庭主妇的这段时间有多长,她和这个社会脱节的时间就有多长。
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朋友,她把自己所有的寄托和依赖都给了她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还是抛弃了她。
离婚之前,她没有自己的生活,甚至连孩子都是她丈夫和前妻的。
在那个家里,她是以妻子的身份过着保姆的生活,而她竟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样值得吗?
当然不值得。
根据书中提到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像是阶梯一样,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可以让人活下来。如果不能满足,人类无法生存。
安全需求可以让人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如果生活不稳定,失去安全感就会变得孤独、自闭甚至思想变得极端。
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家庭不幸福,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偏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人类的感情很复杂,有了情感上的满足会让人很快乐,这也是得到幸福的最基本条件。
尊重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可以让人获得成就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可以让人变得更有自信,反之则会让人为了得到尊重需求去做一些使自己进步的事,对一些人来说可以起到激励效果。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在前四种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发挥自己的真善美,去不求回报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以前的玛丽甚至无法获得社交需求。
但是在博格生活的这段时间,她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有了朋友的关爱,还有了斯文对她的爱慕,她实现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又在之后的种种事情中,得到了大家对她的尊重,让她实现了尊重需求。
她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委屈自己过依附着肯特的生活了,她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的这一年,她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她不再去做谁的附属品,她就是她自己人生的主角,她终于自由了。
关于清单人生读书笔记 第3篇
一个六十三岁的女人,做了几十年的家庭主妇,因为丈夫出轨,她要开始接触这个社会,过新的生活。
这个过程当然没有那么顺利,她发现外面的世界似乎总是和她格格不入。她发现她自己的那一套规则并不是没一个人都会遵守,这让一个之前一直过着程式化生活的布里特-玛丽非常郁闷。
她生活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她有一个比她优秀的姐姐。她本来可以像是空气一样在家里按部就班地生活,但这一切都被她姐姐的死而打乱了。
她的父母开始吵架,她在家里的地位越来越尴尬,她也变得更自卑了。
越是自卑的人就越是喜欢过安逸的生活,因为自卑,所以不敢接受生活中的变动,担心每一次变动都带来的都会是麻烦。
布里特-玛丽很可怜。她极度依赖丈夫,长时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人,让她变成了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
她因为害怕在睡梦中死去,怕自己死了还没有人发现而不敢睡觉,怕自己不体面、不文明,因为怕死,不愿意去旅游,只看着地图畅想着巴黎的美好。
她严格按照自己的清单做事,一板一眼,俨然是一副有强迫症的样子,就这样死板地过了半辈子。直到丈夫出轨,她和丈夫离婚,这一切才变了样。
可是这样一个固执、自卑、在意别人看法又坚持自我的人去到了博格之后,一切就开始改变了。
她渐渐融入那里,渐渐和那些跟她完全不一样的人打成一片,和那些她本来看不惯的人成为了朋友。
她甚至想去接受一段新的感情,可是却被她前夫打乱了。
她的前夫和情人分手,重新找到了她。
可惜,她的前夫虽然回来找她,虽然她的前夫也在慢慢改变,但她前夫对布里特-玛丽的需要不像是因为多爱,更像是因为依赖,因为习惯。
六十多岁的年纪,想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确实不容易,也难怪在她丈夫回头的时候,她也有回去的打算。
不过还好,博格这个地方改变了她,这里的人改变了她,她终于还是愿意不去依附别人为自己而活。
以前她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都是来自于肯特,现在她终于能自己去看这个世界了。
一开始对玛丽这个人挺没有好感的,她固执且没有自我,张口闭口都是肯特,越看越生气。随着故事的发展,她也渐渐变得可爱了起来,越来越像是个“玛丽小天使”了。
可惜玛丽和肯特离婚的太晚了,他们如果早点离婚,玛丽就能早点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了。毕竟她现在六十三岁,如果在三十岁的时候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没有被所谓的“家庭主妇生活”荼毒这么久,她也不会这么神经质。
不能接受玛丽觉得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职业的说法。
家庭主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职业。
为家庭付出、照顾家庭,这也没什么不对,但这绝对是两个人的事,不该是某一方的全部责任。
玛丽做家庭主妇的这段时间有多长,她和这个社会脱节的时间就有多长。
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她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朋友,她把自己所有的寄托和依赖都给了她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还是抛弃了她。
离婚之前,她没有自己的生活,甚至连孩子都是她丈夫和前妻的。
在那个家里,她是以妻子的身份过着保姆的生活,而她竟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样值得吗?
当然不值得。
根据书中提到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像是阶梯一样,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水)可以让人活下来。如果不能满足,人类无法生存。
安全需求可以让人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如果生活不稳定,失去安全感就会变得孤独、自闭甚至思想变得极端。
社交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可以让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家庭不幸福,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偏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人类的感情很复杂,有了情感上的满足会让人很快乐,这也是得到幸福的最基本条件。
尊重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可以让人获得成就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可以让人变得更有自信,反之则会让人为了得到尊重需求去做一些使自己进步的事,对一些人来说可以起到激励效果。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在前四种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开始发挥自己的真善美,去不求回报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以前的玛丽甚至无法获得社交需求。
但是在博格生活的这段时间,她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有了朋友的关爱,还有了斯文对她的爱慕,她实现了自己的社交需求。
又在之后的种.种事情中,得到了大家对她的尊重,让她实现了尊重需求。
她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委屈自己过依附着肯特的生活了,她想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布里特玛丽六十三岁的这一年,她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她不再去做谁的附属品,她就是她自己人生的主角,她终于自由了。
关于清单人生读书笔记 第4篇
人生有一种艰难,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
《外婆的道歉信》我是在书店里花了很长很长时间看完的,因为在书店工作,是不是会在书架上找一些喜欢的,对口味的书看。看《外婆的道歉信》时,我偷偷的站在书架的角落,看了这个故事。被外婆和爱莎的可爱深深吸引。也为其中的故事深深的感动。那样单纯的爱是多么的珍贵。新的故事出生了——《清单人生》。
叉子、刀子、勺子。就得按照这个顺序来 。
这是小说的第一句话。慢慢的看到后面,会发现,所有的整洁,都是由混乱开始的,像宇宙的出生,从混沌到有序;像人的成长,从无知走向认知世界。在时间的流逝里,有什么是不变的吗?答案是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有的人希求着改变,因为会有一个新的开始;有的人寻求着安定,因为就想这样安安静静地过完余生。当我们到了老年,我们还有勇气去重新开始吗?比如学习踢从来没有踢过的足球,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那里开始自己未来的生活。
玛丽63岁了,她去劳动局重新找合适自己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已经逝去的爱人肯特。她的某些做法,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或许可以归类为强迫症患者。到最后,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和这样的做法和解。
她因为怕死,所以讨厌旅行,老是在想一些旅行的灾难故事,想象着自己就是其中的某某某。不过到了63岁,有谁还会重新去找工作。这让我想起了安妮·海瑟薇和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电影《实习生》,电影里讲述了一位70岁退休后的商——本,不甘寂寞以高龄实习生寞重返职场并在职场上收获了各种美好人生的故事。本和玛丽很像,做事仅仅有条、一丝不苟,上班必须穿西装打领带,带上1973年产的公文包,十分具有传统意味。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发现了他们身上可贵的品质,那些真诚、善良、完美无缺的做事经验和准则实在是令人尊敬。
“我得把咱们今天会面的要点全部都记下来,列个清单。”
每天每次要做的事情玛丽都会列一个清单,然后一件件做完。这好像是为了不错过生命中的每一天而做的一种坚持。像是村上春树每天要早起去跑步,然后回家写作。一丝不苟。这已经是她自己生命存在意义的方式了。玛丽有十足的个人特点,她会用口头禅“哈”回答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下午6点钟必须吃晚餐,然后再也不会出门。她紧张的时候会用右手手指揉搓左手无名指——她和肯特的爱汇聚的地方。
在和劳工会里介绍工作的女孩持久战后,最终的结果她得到一份工作。去偏远的小镇“博格”——有点混乱和荒凉的小镇。然后她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自己新一次的蜕变。
关于清单人生读书笔记 第5篇
(本书结尾,就是全书概述了,博格,本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只是人们自己,把它破坏的不堪。最后还是人们自己,冻手修复这个地方,但无论怎么坏,无论怎么好,有些东西不会改变,有些人不会改变。)
无论多晚,只要想改变都不算晚。因为有人从前多爱你,现在也会多爱你。
生活,没什么好怕,人类也没什么好怕,自己怕的莫过于是自己的禁锢而已,如今你学会走出来,那一切的不快,都会云淡风轻。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当你开车经过博格,也许首先注意到的是那些已经关闭的地方。然而你必须放慢车速,看看还有什么留了下来。因为博格还有人。还有老鼠、路人、花园和温室。还有木篱笆、白球衣和点燃的蜡烛。有新铺的草皮和阳光灿烂的故事。有一家花店,在那里你只能买到红色的花。有一个小超市兼修车铺兼邮局兼披萨店,播出球赛的时候,店里的电视机总是开着,而且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在那儿赊账买东西。博格原来还有一座娱乐中心,现在没有了,但孩子们可以在他们的新教练家里吃培根和煎蛋。教练和她的狗住在一座带阳台的房子里,起居室的墙上挂着新照片。沿路的售房木牌一天比一天少。留络腮胡、戴帽子的成年男人在老旧卡车的头灯照明下踢足球。
博格还有一个足球场,一个足球俱乐部。
而且,
不管发生什么,
无论她在哪里,
每个人都知道布里特-玛丽来过这里。
关于清单人生读书笔记 第6篇
60多岁的老奶奶上辈子的日子,一成不变,单一无趣,她每天准时起床,准时用餐,用特定的清洁剂清洗家里,保证家里的一切整理一尘不染,厨房的工具要按顺序摆好,水杯要用杯垫等等,甚至她按照记录好清单一一干活,以保证她的日子万无一失。因为她相信,只要什么都不变,生活就能永远持续下去。
慢慢地看下去,逐渐了解到老奶奶的过去,原来她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她,是因为在她童年时候姐姐早逝,被一场车祸带走了生命,父母心痛为什么活下来不是姐姐而是她,一个家庭开始破碎了,从小面对着冷漠的父母,孤零零一个的人,长大后嫁给一个大男人主义的丈夫……所有的因素的叠加,造就如今的她,她是多么需要安全感,是多么渴望被爱和被需要的感觉。
老奶奶离开她熟悉的生活,第一次为自己而活,来到博格小镇,生活就像那个突如其来的足球一样,当头棒喝之后就强迫她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从此,生活再也不是只有丈夫,面对一群孩子、一个坐着轮椅的女人、一个瞎子又懂足球的女人、一只老鼠走进了她的世界。这一切充满未知的挑战,一切充满不可思议,一切就这么发生了,生活就在她不愿意改变的情况彻底改变了,在失控中获得了新的选择和新的期待。
老奶奶面对过去的生活和新的感情,做了一次自己的选择,一种不受过去束缚也不再与另一个男人捆绑的自由生活。
到了一定的年龄,人生的所以疑惑几乎可以全部浓缩成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
你知道吗?你想要生活是什么?你有勇气改变吗?
关于清单人生读书笔记 第7篇
最近看了有关列清单的书籍,其中一本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清单人生》。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布里特·玛丽的老太太。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这是个老套的故事。
布里特是个死板守旧、个性保守的老太太。她嫁给了离异男肯特,没有生孩子,后来肯特出轨了,几十年没有工作过的她出来找工作。
她在博格这个新的地方认识了新的人,开启了自己未曾体验过的人生。
在我看来,布里特的形象不分国界,代表了很多挣扎在自我实现和服务家庭之间的女性。
值得一提的是,布里特非常喜欢列清单,任何细枝末节的小事都要列在清单上并且严格执行。
她有自己的矜持和优雅。
和所有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庭主妇一样:衣服要熨烫整齐,搭配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刀叉勺必须按一定次序摆放;清洗沙发要用固定牌子的小苏打;晚上六点是文明人吃饭的时间,不能受打扰……
她曾盲目崇拜自己的丈夫。
布里特曾认为自己的丈夫是权威:“我的丈夫是银行家” 、“他说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她从来没有为自己做过些什么,一切都是为了家庭而牺牲自我。
她也想过工作,但总是被丈夫嘲笑。
布里特告诉肯特自己要工作,肯特的回应就是赚那么一点钱还不如我给你。后来布里特偷偷去面试,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机会。
她没想过和粗鲁的人交朋友。
她在博格遇到了很多困难,当然也遇到了朋友。但是如果是当初的布里特,应该从来没想过会和这些粗鲁的人成为朋友。
坐在轮椅上的银行、对她暗生情愫的警察斯文、热爱足球的薇卡……这些人的生存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她。后来,她也接受并认可了这些可爱的朋友。
书的结尾是个开放式的结局:肯特发现自己的生活不能没有布里特,他来到博格找她,请求她的原谅,希望她回去。
另一方面,在博格的朝夕相处中,布里特和警察斯文也产生了感情。
作者并没有写出布里特最后选择原谅肯特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还是选择斯文,继续留在博格,而是安排她自己开车离开,暗示她第一次完全独立做决定。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借这个爱列清单的老太太的“意外”经历,提醒我们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
可能是我比较悲观。也可能是互联网放大了普通人的不幸。一打开公众号,很多文章都是关于出轨之类的,给我一种女性结婚生子是一种风险极高的赌博活动的感觉。
身边也有同学已经结婚或者有了孩子,但是没有听到一个人告诉我,她们过得比单身的时候更好。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接触到的人都是穷人的原因吧。
单身或者结婚都是一种选择而已,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永远都是比恋爱结婚更重要的事,爱情可能没了,婚姻可能破裂了,但是至少还有自己。